2023-06
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工会干部培训师资队伍,完善课程内容、改善培训效果,是促进工会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为提升干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顺应新时代工会干部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要求,6月9日,干校教研室在线上举办“工会基础知识及基层工会的运作”为主题的集体备课会。会议邀请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院长、教授潘泰萍与各位教师分享自己开展工会干部培训工作多年来的经验与心得。潘教授表示,从事工会干部培训是一项需要工会工作理论知识与业务实操能力兼备的工作,因而对于授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
潘泰萍教授自2008年开始担任工会干部培训教师,近年来主持了“工会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构建中的角色和功能研究”“新时代、新经济,如何为区域职工提供精准维权服务”“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关系及职工权益维护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不仅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在劳动关系、职工权益保障与工会工作的开展等相关领域上亦有着许多独到的见解与心得。会上,潘教授就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工会干部培训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需要形成宽口径、宽领域的知识储备。工会干部培训教师不仅要精通某一门或某几门课,还应对工会领域尤其是涉及实操业务上的各方面内容加以了解与熟悉。二是应当把握授课的机会,面向学员进行调研。做调研不仅仅是到某个单位进行走访调查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调研,在授课过程中与授课之后,聆听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疑问与困难,同样是需要把握的调研机会。三是应当根据教学对象对课程进行分类。建议教师尽可能在授课前联系学员代表或对接人,了解学员所属单位及其培训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避免无差异地授课,以确保培训内容的供需对路。四是应当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并加强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与时俱进。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新要求、新做法、新案例也应运而生,教师应时常关注最新的政策,对课件做出修改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前沿性。五是应尽可能地多参与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工会开展的大型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课程教学+智库报告”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促进对于工会工作的全面深入、系统化的了解,同时也为备课教学做更好的支撑。
随后,潘教授以自己为工会干部讲授的一门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时代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例,介绍了授课内容与教学设计思路。最后,教研室各位教师就如何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会干部培训教师、如何增加自己的授课经验等问题与潘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后,各位听课教师均表示,潘泰萍教授认真细致的指导为自己今后的教研工作点明了改进方向,此次交流让自己获益良多,受益匪浅。
干校近年来不断加大教师培育力度,致力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教研室教师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强化工会基本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对于工会业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加强备课授课的实践锻炼,另一方面,需增强对于调研和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上接天线、下铺地线,围绕工会组织在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积极开展前瞻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为工会干部培训事业与干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